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耳溢液又称耳漏,是指外耳道有异常的液体存积或外流,其液体可来自外耳道、耳部周围组织、中耳、迷路或颅内。正常人的外耳道有少量的皮脂腺、耵聍腺分泌出一些物质及上皮脱屑,而有些人的耵聍生物化学成分发生变异,分泌出黄色的油状物,这也是属于正常。

病因

正常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有皮脂腺,几乎所有的腺体都有导管开口于毛囊腔内。这种分泌物极少,一般构不成溢液。另外一种腺体即耵聍腺,经常分泌呼耵聍,有防止异物深人耳道的作用,一般也不构成耳溢液。但有的人耵聍分泌较多,似凡士林堆积在外耳道口且带有特殊的异味,误认为脓液。通常称为“油耳”,属正常现象。当外耳道发生炎症、变态反应或肿瘤时,则可出现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正常鼓室及乳突气房系统内衬以立方上皮黏膜,除下鼓室及咽鼓管开口附近有腺体及杯状细胞外,其余部分无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仅分泌少量黏液及水分。当中耳发炎时,鼓室甚至整个乳突气房系统的黏膜有不同程度的上皮和腺体化生,并出现大量杯状细胞,分泌物大量增加,而形成各种不同性质的耳溢液。

一、外耳道炎

(一)湿疹性。

(二)霉菌性。

(三)细菌性

1.外耳道疖。

2.弥漫性外耳道炎。

3.坏死性外耳道炎。

二、外耳道乳头状瘤。

三、中耳炎

(一)大癌性鼓膜炎。

(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四)结核性中耳炎。

四、耳部恶性肿瘤

(一)外耳癌。

(二)中耳癌。

五、脑脊液耳漏

(一)外伤性。

(二)自发性。

六、耳周感染。

展开
预防

1、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同时,还应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慢性扁桃体炎等。

2、注意保持耳内清洁。不可用力抠鼻。

3、预防鼓膜外伤,已有鼓膜外伤未愈或者陈旧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时须防止水入耳内。

4、哺乳期的妈妈应正确掌握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宝宝抱起,使头部竖直。如乳汁过多应适当控制流出速度。

展开
症状
展开
检查

1、耳鼻咽喉CT检查 -- 耳鼻咽喉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耳鼻咽喉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2、电测听 -- 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记录因声音刺激而在听觉系统诱发的电位变化的方法。

3、脑诱发电位-- 通过脑诱发电位对脑功能进行检查。

4、声阻抗检查 -- 通过特殊检查对耳朵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5、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 -- 耳、鼻、咽部的细菌均来自外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和其他外部因素下可以出现感染等而导致疾病。因此,耳、鼻、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标本由医生采用无菌棉拭子,采取患者病灶部位的分泌物送检。

展开
治疗
展开
护理
展开
饮食保健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