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预防 症状 检查 治疗

涎瘘: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娄,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娄口,时有清亮垂液流出。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手术治疗方法,治愈率高。涎腺区损伤后的清创缝合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腺体或导管部位对应的皮肤上可见到点状瘘管口;流出透明的液体,进食时增多。

病因

由于外伤或外科手术损伤涎腺或涎腺导管造成涎液外流者,称为涎娄,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有小娄口,时有清亮垂液流出。本病主要原因为损伤,多发生在腮腺及其导管部。

1.腮腺区曾有严重挫裂伤之外伤史。

2.腮腺区或面颊部的深在切割刀伤史。

3.颊部、腮腺部、颞下颌关节手术,均可损伤及其导管,而导致涎瘘的发生。

展开
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注意劳动保护、交通安全,防止颜面部外伤。遇颜面部损伤病例,尤其在涎腺区,应良好的清创缝合,可避免本病的发生。对涎痿手术后,禁食酸性食物,值得患者切记。

治疗

1.抗胆碱药和加压包扎。

2.手术治疗(详见涎瘘整复术)。

3.腺体瘘轻型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加压包扎为主。

4.腺体瘘普通病例以口服阿托品和瘘管封闭术疗效较佳。

5.导管瘘可手术整复,陈旧性涎瘘常需诞腺外科治疗。

6.继发感染病例应采用抗生素,对症等综合治疗。

展开
症状
展开
检查

辅助检查

1.流出液体作生化定性分析,含淀粉酶。

2.涎腺造影:可从腮腺导管口或瘘口注入造影剂。腮腺腺瘘时可见腺体某处造影剂外溢,而导管显示良好;导管瘘则是可见主导管上瘘口处有造影剂外溢。

3.从腮腺导管口注入1%亚甲蓝,仔细观察损伤部位。

展开
治疗
展开
护理
展开
饮食保健
展开
答疑解惑
更多
常用药品
更多
中医药方
更多
相关文章
更多
CopyRight 2025医疗网站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亭